《仁医述仁》系列报道二:访长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创始人黄荫德
2017-05-21 21:07:36 来源:长兴县人民医院 浏览:9031

“团结协作精神在哪个时代都不落伍”

——访长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创始人黄荫德

个人名片:黄荫德,浙江嘉善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嘉兴医校,长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创始人之一。

从医感言:“评价一个医生好不好,技术水平是根本”“医学设备的升级换代是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在哪个岗位,都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

有人认为,工作是生存的依托,不得已而为之;有人却将工作视为一份职业乃至事业,苦中作乐、常耕不缀。今年81岁的黄荫德医生就属于后者。

或许是因为跟影像医学打了一辈子交道,黄荫德退休之后还在家中安装了一台“看片灯”,闲暇之余帮亲朋好友“看看片子”,将自己对职业的兴趣爱好融为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医学设备的升级换代是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

“医学设备的升级换代,是医学进步的重要辅助器,在引进先进设备这件事上,医院决不能落后。”

1961年,黄荫德嘉兴医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泗安医院,1964年调入长兴县人民医院,随即被送往浙江省卫生干校放射医师班学习一年,1965年起担任放射科主任,直至1998年退休,加上返聘的十多年,他见证了长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如今赋闲在家的他,依然挂念着放射科的发展。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去年人民医院签下协议,要引进大型DSA设备,这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也是一件造福老百姓的好事,领导的这个决策很对。”黄荫德说,血管外科介入治疗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但是没有DSA就做不了,这样的设备引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回顾放射科的成长,黄荫德认为是伴随着先进设备的不断引进,而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1958年放射科刚成立的时候,医院仅有一台X光机、一名技术员,只能拍拍简单的骨折。后来设备不断增加,检查项目也越来越丰富,六十年代初期时,放射科有了四、五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四十人。”

对于医院的设备,黄荫德如数家珍,“现在我们医院有1台核磁共振、2CT机、 2DR机……不久还要引进DSA,这样的设备实力在县级医院中还是相当了不起的。”黄荫德说,“医学设备的升级换代,是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

黄荫德清楚地记得,1993年长兴县人民医院引进了第一台CT,他认为这是医院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也是湖州县级医院的第一台。”讲到这件事的时候,老人的语气中透着一种自豪感。

“医院买设备是一笔大开支,该不该买、买什么型号是很有讲究的。”黄荫德说,1992年,他和设备科同事前后走访了27家医院,最终才将购买CT的事情定了下来。

“原来的X光机只能拍出一个平面,不能看到深层次的病灶。但CT不一样,是一层层扫描下来的,能看得更清楚。”黄荫德说,有了CT后,医生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以前遇到脑出血的病人,只能转诊湖州,有了CT辅助检查后,我们的医生就像有了一双‘透视眼’,救治的病例越来越多,水平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团结协作精神在哪个时代都不落伍”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放射科工作,我觉得和临床医生的交流,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重要方式,团结协作精神在哪个时代都不落伍。”

要当好一名放射科医生,黄荫德认为除了要认真负责、虚心好学外,团结协作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放射科医生来说,拍片子只是最基本的技能,难的是要准确给出诊断,这既要懂内外科理论知识,又要懂得研判。”黄荫德说。

“疾病是会说谎的,不同疾病会有同样表现,同样的疾病也会表现不同。”黄荫德认为,即使是在最先进的技术支持下,也需要多讨论、多沟通。在放射科建立初期,每名放射科医生都需要到临床学习,参与临床讨论,不能光靠片子下定论。

“跟临床医生沟通之后,更有把握确诊。”黄荫德说,比如病人摔跤后导致手部位疼痛,手上有30多个骨头,单凭拍片确诊很难。如果是拍片之前跟问诊医生对接,根据患者的描述清楚到底是哪里痛,那么范围就小了很多,不容易误诊或漏诊。

“全面分析、具体分析、结合临床分析等办法很多,想要提高诊断准确性,必须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在黄荫德看来,在他们那个年代形成的集体“读片”习惯,现在也不能丢。

“以前病人拍片都是隔天拿,几个诊断医生一起看,一来不容易遗漏病症,诊断更准确,可以让病人少受苦、少花钱,二来读片时互相讨论,这种学习氛围对大家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评价一个医生好不好,技术水平是根本。设备在不断升级换代,知识更要不断更新提高。我觉得每个医生在面对工作时,切不可有任务观点,而是要把每件事都当作一份责任、一件有乐趣的事去做。”黄荫德说。

     

 “医学是无国界的,援非的经历终身难忘”

“医生是仁爱、博爱的代表,援助非洲的日子虽然很苦,但是让我深深认识到医学是无国界的,这是我人生经历中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作为长兴县人民医院的代表,参加援助非洲马里医疗队,是黄荫德这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翻看着珍藏的证书和照片,黄荫德为我们动情讲述了19809月到198210月那两年多的援非时光。

“那时候是省里组织、医院推荐,能代表医院参加援非,是让我觉得无比光荣的事情。”黄荫德说,去非洲之前,他克服家庭的困难,参加了4个多月的语言培训,学习法语和当地土语。

到了非洲马里之后,黄荫德被分配到了锡加索地区医院。“那家医院从行政级别上来说,相当于我们省级医院,规模却和我们县级医院差不多。我们一个中国医疗组有20多个人,我是唯一一名放射科医生,带着当地仅有的一名放射科同行工作。”他回忆说,当地只有一台X光机,他平均每天看片读片在20张左右。

“站在我左边的这位男子是我的非洲同事,他家有几十口人,虽然那时候国内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当地的条件和我们比还是有差距的。”翻出一张合影,黄荫德边回忆边介绍。

除了当好医生,黄荫德在援非期间还扮演了驾驶员、修理工等多个角色。“因为对设备比较感兴趣,医院的电风扇、放映机、发电机都修过。后来,当地居民还慕名找我帮忙维修机电。”黄荫德笑着说。

因为工作中的突出表现,1981年,黄荫德被驻马里大使馆评为援马先进工作者。回国后,又获得了由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光荣证书。

访谈行将结束时,我们知晓黄荫德的孙女即将参加高考,在子女先后踏上医院岗位后,他建议孙女继续学医。“做医生不容易,做好医生更难,但我觉得医生是一项令人尊敬的职业,我从不后悔做一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