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 “浙医二院长兴分院”改挂牌为“浙医二院长兴院区”,一字之差,意义非凡。
2015年11月,在省卫计委的牵头下,浙医二院和长兴县人民医院合作办医,长兴县人民医院挂牌浙医二院长兴分院。从那时起,有一批浙医二院的专家每天来往于杭州与长兴之间,优质医疗资源上下互通。浙医二院和长兴县人民医院探索省县乡纵向的联动,打通医疗服务链,成为综合医改浙江乃至全国的典范。
今年4月,长兴县成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激励的地方”并受到国务院表彰,8月,被确定为浙江省唯一的“公立医院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县”。
大医生“沉下去”
每周三上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肾脏内科主任胡颖都会乘高铁从杭州到长兴,这是她每周一天的“跨城下沉日”。一个多小时后,她已在长兴县人民医院名医馆的肾脏内科专家门诊,带着当地医院骨干医生开始一天的忙碌。“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一年多,成为一种习惯了。”胡颖说。
在长兴分院,每周不少于30名浙医二院专家下沉坐诊,“周周有名医、天天有专家”成为常态。2016年,浙医二院专家在长兴累计坐诊1709人次(平均每周坐诊32人次),累计接诊病人20560人次(其中义诊4511人次)。
从帮扶转向合作,从开始的“我帮你,你学我”,到后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王建安说,浙医二院长兴医联体的核心是把长兴县人民医院作为一个特别院区来建设,逐步实现人、财、物的融通。在此基础上,医联体的专家团队、管理机制都会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双方员工积极性,通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将长兴县人民医院打造成为长兴老百姓家门口的浙医二院。
基层医生也“热”起来
双方合作是从浙医二院院长助理徐翔被派驻长兴担任执行院长兼法人代表开始。领军人物的确立,确保了“双下沉、两提升”推进的系统性和高效率。
初到长兴时,徐翔发现长兴县人民医院存在技术力量不足、发展乏力,员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于改革观望的多。面对落差和难度,他选择调整心态,亲力亲为。
从那时起,早上6时30分的早餐会成为医院的一个“传统”。徐翔和一线员工一起吃早饭,谈工作、找问题、寻对策。两年时间,早餐会已经在40多个科室轮转了4圈。徐翔甚至会每天晚上11时还在医院转悠,了解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专家优势也是现实问题。从去年开始,经过双方医院分析论证后决定采用“固定专家固定时间出门诊”模式,杭州专家每周或者每半个月固定一天到长兴。这样一来,杭州的专家不会被“下沉”锁住手脚,又满足基层患者看名医的诉求,医疗资源利用充分。
在这之前,专家到基层坐诊、开刀,当地医生既欢迎又担心。尽管可以学到新技术、新理念,但他们原本在当地的权威地位动摇了,难免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事实上,患者在追专家的同时,也让当地医生 “热”了起来,他们在被帮扶和主动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水平。
利用浙医二院专家下沉的契机,长兴县人民医院还选了70多名临床业务骨干一对一“拜师”,同时先后送21名骨干医生和23名护士长前往总部进修,促进了当地医护人员的成长和医技水平的提升。“我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要在10年左右的周期内,让长兴院区的医疗水平与总部持平。”徐翔说。
深耕省县乡(社区)“医共体”
长兴县人民医院与浙医二院合作以来,在整个浙北地区龙头地位日渐凸显。按照“县乡一体化、下沉再下沉”的思路,先后与水口、小浦、林城等乡镇卫生院签订分院合作协议,并与城市社区中心、煤山等6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协作关系。
今年5月1日,搭载医务人员的直升机,从浙医二院滨江院区出发,前往长兴县人民医院,转运一名性命垂危的心梗患者李奶奶。与此同时,浙医二院滨江院区早已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经过快速评估,李奶奶被送入导管室,由浙医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指派心内科副主任李长岭主刀。在多学科专家配合下,为患者顺利放置了支架,成功挽救其生命。今年1至5月,长兴县人民医院上转浙医二院患者259人次,同比增长893%。
经第三方调查,去年长兴县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从86.4%提升至93.8%,长兴患者县域内住院就诊比例同比上升了9.49个百分点,住院病人回流达9400人次。2016年,长兴市民县域内住院就诊比例同比上升了9.49个百分点,为地方医保节省开支3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