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处于夏秋转季的时候,夏天的暑热尚未完全褪去,秋风携带着的干燥正迎面袭来。此时,肺气初敛,脾仍被湿气所困顿,人体不得不把津液散于皮肤、肌表,故而出现秋燥。可表现为口干舌燥、嘴唇起皮、皮肤干燥等问题。即使大量饮水,也仍会觉得喝进去的这些水并不能满足机体所需,上述的不适表现仍然强烈。
中医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养肺肾)。入秋后,雨水逐渐减少,湿度降低,此时容易天气干燥。秋燥伤津,伤津后出现燥症。燥是秋季的主气,属阳邪,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初秋只是以津液布散受损为主,到了后期,天气逐渐转凉,冷热交替,干燥体验尤为明显。中医认为燥易伤肺。此时,人们容易出现咳嗽的症状,且以干咳为主。而肺开窍于鼻,因此很多人会有鼻子干燥以及鼻出血的情况。又因咽喉部是肺的通道和门户,受秋燥侵袭,会导致口燥咽干、声音嘶哑等问题。皮肤方面,肺主皮毛,所以在秋季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皲裂等情况。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当肺燥下移到大肠候,人会出现大便干结、便秘等问题。
治燥之法,以润为贵。所以在处理秋燥问题上,饮食方面应注意滋养津液。每天饮水量至少要达到1000ml以上,还可以多喝些稀饭、豆浆、牛奶等,并可以搭配能润肺清澡、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柿子、西红柿、莲藕、银耳、百合、莲子、瘦肉、老鸭肉等。要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烧烤、煎炸类等的食物,比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带有辛味的食物尽量少吃。另外还需要戒烟限酒。
生活方面,应注意调节好房间湿度,避免过于干燥的环境。具体方法可以是开加湿器,或者在房间里放盆水来加湿空气,还可以在室内养些能改善空气涵养水分的绿色植物,比如兰花、芦荟等等。每天洗澡时,洗澡水温度不要太高,洗澡时间不要太长,洗澡后可以适当涂抹一些润肤露,来进行皮肤的保湿。尤其是对于小宝宝而言,因皮肤娇嫩,如果没有护理好的话很容易出现湿疹等问题。
阴虚的人,容易肝火旺,时间一久便容易耗损津液。进入秋季以后,燥象会更为明显,燥能生火,所以想要防心火内生还应注意情绪方面的调整。保持心情愉悦平和,尽量避免火爆脾气。作息方面应做到劳逸结合,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熬夜等的情况。运动上,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秋游登高或闲庭漫步等都是可以的,来舒展筋骨,释放压力以及陶冶自己的情操,以此提高肺脏的生理功能抵御燥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