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是第72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8届“中国麻风节”。今年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组织,通过皮肤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患者。
麻风病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麻风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如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麻风病的主要症状分皮肤及周围神经两方面,皮肤方面的症状表现为:一般是先在面部、四肢或躯干发生一块或几块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或淡红色斑,像“癣”而不痒,红斑麻木且不出汗。有的病人整个面部可发生弥漫性潮红,似“酒醉”样,眉毛可脱落甚至脱光;神经方面的症状表现为:受侵神经的粗大、疼痛等,手、足皮肤麻木,浅感觉丧失(失去痛觉、触觉、温度觉),进而发生手指变曲及足垂、嘴歪等。
麻风病的危害有哪些?
麻风病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麻风病致病、致畸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劳动力丧失,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二是由于社会对麻风病的不了解,对麻风病人产生歧视和偏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三是麻风病流行和造成残疾,增加社会负担及对卫生资源的消耗。
怀疑得了麻风病怎么做?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应该主动去皮肤病防治所等麻风病防治机构检查治疗,或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咨询。
怎么预防麻风病?
麻风病患者是目前公认的唯一传染源,加强对新患者的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麻风病最重要的环节。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麻风病人,是控制传染、预防畸残、保护健康人群的最好方法。麻风病患者经过短期规则治疗后,已经不具备传染性,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接触现症麻风病患者时,戴口罩、接触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可以降低患麻风病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