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科研思路从临床实践中来
2019-10-14 13:34:10 来源:浙医二院长兴院区 浏览:5076
科研思路从临床实践中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长兴院区药学部 林彬

科研一直是萦绕在多数临床药师心头的“噩梦”,不知道从何做起,也不知道如何找到科研的切入点。临床药师的科研思路来源,无非是来自文献或实践两个方面。

从文献出发,即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发现切入点,细致地拟订方案,论证可行性。比如一些循证医学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等。

实践则是药师科研思路重要的来源。药师在临床、实验工作中遇到问题、产生想法,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思路,从问题出发,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下面,笔者想通过几个实践案例和大家分享如何才能立足临床来获取科研思路。

初尝科研的“甜头”

整形外科、手外科常有进行皮瓣移植的患者发生皮瓣远端坏死。坏死原因是多样的,如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细胞凋亡、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等。

笔者与导师林丁盛博士团队一起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从病理机制入手,筛选对应药理机制的药物,以提高皮瓣存活率。在这个领域,笔者一共发表了4篇SCI论文,并申报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因为做科研,在读大学本科的我有幸在导师指导下,走出国门,参加了第十届亚太手外科学年会,并在大会上作发言交流。

毕业后,我进入浙医二院长兴院区药学部工作,做了一名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有了先前初尝甜头的科研经历,工作后,我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医院我又开始做科研了,这次是更贴近临床的科研。

2016年底,我们接收了一名肺隐球菌病的患者。这位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免疫功能低下,那隐球菌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于是我和感染MDT团队中的临床医生、微生物医生、放射科医生一起到患者家进行“家访”,经过几天的实地调研,发现患者家附近有人养鸽子,而鸽子正是隐球菌的天然宿主。我们费尽周折取到了鸽子粪便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

一开始选用常规真菌培养基无法筛选出隐球菌。我们通过翻阅文献,试着改良筛选培养基。经过上百次不断重复实验,终于从样本中分离出了隐球菌。将分离的隐球菌与患者体内分离的隐球菌进行测序对比,证实了两者的一致性,就这样为患者找到了感染的源头,同时,也完成了一篇肺隐球菌病的病例报道。既为患者寻得了准确的病因,又为感染MDT团队研究真菌机会性感染奠定了基础。

从临床出发收获更多

因为一直在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从事临床药学工作,我对重症感染患者一直很关注。

重症感染的患者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而治疗重症感染常会用到抗菌药物替加环素。这是一种蛋白结合率能达到70%~80%的药物。在感染治疗的过程中,只有游离的抗菌药物才能发挥抗感染的作用,因此,如何为重症感染伴低蛋白血症患者调整替加环素剂量,成了摆在医生、药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从伦理审批、科研申报、临床试验注册,到临床资料与标本收集,一步步开展临床研究,目前正在进行数据整理环节,希望后续的研究结果能为临床根据白蛋白水平调整替加环素给药剂量带来便利。

临床药学研究团队由于在抗菌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领域有深入研究,院内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室前来寻求临床或是科研合作。比如,肾内科临床医生经常发现使用头孢他啶的血透患者会发生谵妄,医生来寻求临床药师的帮助,希望能够监测血透患者的头孢他啶浓度,指导给药剂量调整,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于是笔者带领团队设计了血透患者头孢他啶个体化给药的研究方案并申请课题。团队开发了头孢他啶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与临床医生一起收集病例,分析其中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最后利用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开发血透患者头孢他啶的血药浓度预测与剂量调整策略。

个体化给药已经成为浙医二院长兴院区临床药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最近笔者和团队利用个体化给药的研究基础,救治了一例利用利奈唑胺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复杂感染患者。利奈唑胺的多数既往研究都认为剂量无需个体化,只要按说明书给药即可,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团队前期研究了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的问题,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利奈唑胺需要针对患者的肌酐清除率以及体重进行调整,尤其是ICU患者,更需要通过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进行剂量调整。

此例重症感染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了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的不良反应。随后,临床药学研究团队介入,对该患者进行了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不断调整给药方案,终于做到了不良反应与疗效的平衡,最终成功控制了感染。

团队不仅利用治疗药物监测进行指导临床治疗,更从每个临床案例中总结经验,汇总分析数据,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

临床药师的科研思路应当从临床中来,立足临床,着眼药学。临床药师要从临床实践中成长,利用好治疗药物监测这个工具。服务临床的同时,还要注重科研转化到临床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