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改经验再向全国推广。4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我省长兴县召开主题为“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新闻发布会。
记者获悉,目前全省已有70个县(市、区)全面推开医共体建设,208家县级医院、1063家卫生院组建成161家医共体,为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铺设了快速路。
在距离了老百姓最近的基层,县域医共体建设如何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烦”问题?对此,记者对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采访。
从患者跑到信息跑
得益于我省“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全面推进,智慧就医正在从城市医院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记者在长兴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看到,传统的人工窗口只剩下3个,取而代之的是92台扫码取号机。长兴县泗安镇居民徐飞来到皮肤科马秋华医生的诊室门口,他按照屏幕提示,用医保卡刷卡后,便拿到了一张就诊小票。小票显示前面还有3人候诊,徐飞只等候了不到10分钟。
看完门诊后,徐飞直接回到了家中,绑定了医保卡的银行卡将进行自动结算。近一年来,长兴县人民医院“看病不挂号、离院再支付”的举措,不仅让患者免除了排队烦恼,还让就医流程更为规范有序。
记者在长兴县内采访时发现,“互联网+医疗健康”也让乡镇卫生院面貌一新。
一早,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村民谈瑞花来到长兴县中医院夹浦分院就诊,在大厅志愿者的帮助下,她点开自助机上的“刷脸识别”选项,机器上方的摄像头随即打开进行脸部扫描。不到3秒,页面上就显示了谈瑞花的个人信息。确认信息无误后,她从自助机上拿到了挂号小票。
“每个月我都要到这里检查配药,现在再也不怕忘带医保卡了。”谈瑞花告诉记者。
“信息化建设将给更多基层百姓带来便利。”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我省居民电子健康卡和医保卡“两卡融合、一网通办”加快推进,今后群众不论在哪家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哪张卡的入口,挂号、诊疗、检查、取药、付费等线上线下服务可“一步到位”。
从县级强到县域强
长期以来,“基层不强”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制约。医共体建设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了一座座老百姓“家门口”卫生院的转型升级。
2017年9月,瑞安作为全省11个县(市、区)试点之一开启医共体建设,瑞安市莘塍街道董五村村民廖钗妹成为最先受益的患者之一。
记者了解到,廖钗妹长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是莘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客”。去年6月,她因突发急性心力衰竭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随后,她被转诊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共体牵头单位瑞安市人民医院,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几周后,瑞安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又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廖钗妹“下转”到社区住院治疗,在这期间,上级医院医生定期到社区坐诊、查房,让她在家门口住院也很安心。“没想到,现在看病这么方便、这么快。”
一年多来,县域医共体建设,还让基层医生有了更高的获得感。
在海盐,通过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基层医生的工作模式正在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目前,该县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年均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职工年平均收入达到14万元,比改革前增长25%。
“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目的,就是既要‘县级医院强’、也要‘县域医疗强’。”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试点地区县级医院急危重症抢救能力增强了,三、四类手术例数增长10%以上;乡镇卫生院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也增强了。基层就诊率提高6.1个百分点、达到67%,县域就诊率达到86%。
从“沉资源”到“沉理念”
服务是医疗卫生的本质属性。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城市医院如何带动基层医院实现服务的优质高效,提升老百姓的就医体验?
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德分院的门诊大厅内,每天都有悠扬的钢琴声响起。带着孩子前来就诊的李女士告诉记者:“钢琴曲缓解了病人的紧张情绪,让我感觉这是一所‘不像医院的医院’。”
记者看到,浙大二院建德分院内随处可见共享轮椅、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一个个暖心细节为患者营造出温馨的就医环境。“2013年以来,浙大二院不仅给我们带来技术,还植入了优秀的管理文化。只有提升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改变医院风貌,才能留得住更多人才。”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为了让优质医疗服务深入人心,目前,我省已为17家省级医院建立医疗服务月度“心”级排行榜,细化130多项指标,每周监测、每两周排名,每月向社会公布,倒逼医院主动创新服务的理念、作风和方式,实现就诊更便利、体验更舒适。